在2025年11月05日(周三)12:30-13:30,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主办的首都金融论坛第214期暨论文研讨班第336期在明辨楼304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研讨班邀请到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尹力博,就“技术动量的中国逻辑:链主规模、风险共振与关联公司协同定价”这一主题与师生们展开了深入交流。会议由徐新扩老师主持,科研处副处长何枫、金融学院周晔、王姝勋、易祯、马思超、刘贤达、陈里璇、章洪铭、何家璇等多名教师及研究生共同参与,现场氛围热烈,互动研讨氛围浓厚。

我国创新体系正面临从“分散创新”向“系统协同”的深层变革。单一企业的封闭式研发或缺乏核心枢纽的松散合作网络难以支撑高质量创新突破,“技术链主”企业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以链主企业为主导的创新融通生态成为破解创新碎片化、资源错配和研发滞后等瓶颈的关键抓手。
尹力博教授立足于中国“链主引领、融通创新”的技术网络特征,从“节点规模x技术相似度”双维度视角,创新性引入引力模型量化企业间的技术关联强度,并揭示资本市场中技术动量效应的存在及作用机制。就以下三个问题给出相关解释:如何突破传统仅依赖技术相似度的测度局限,纳入链主企业的规模特征,构建更契合中国市场的精准技术关联指标?基于链主主导的技术关联是否能够显著且稳健地驱动企业间股价协同变动,从而形成技术动量效应?该效应的形成机制究竟源于风险暴露的协同,还是信息扩散滞后或投资者行为偏差?
实证结果表明,大规模技术枢纽企业对技术相似的其他企业在创新协同和股价联动上具有更强的牵引与控制作用。基于引力模型刻画的技术关联能更精准反映企业间的战略互动关系,并显著推动月度层面的股价共动。该效应在控制截面收益特征及其他经济关联动量(如行业动量)后仍保持稳健。机制分析显示,技术动量效应主要源于行业风险共振:技术路径相似企业具有相近的行业风险暴露分布,在系统性风险价格一致性的作用下,形成同步的风险补偿调整进而驱动股价联动。

在互动讨论环节,金融学院多位教师围绕“焦点公司的识别”,“公司规模的认定”,“是否能更好识别公司直接的传导效应”,“所考虑企业的技术关联度是否会包含竞争性企业”等学术问题与教授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对主题的理解。本期研讨班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会议氛围轻松热烈,此次报告内容新颖独特,为师生们未来的学术科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主讲人简介:
尹力博,中央财经大学龙马学者特聘教授,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资本市场、资产定价、能源金融等。2020-2024连续五年入选全球Top5%经济学家榜单和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应用经济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及《管理科学学报》、《经济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4部。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量化金融与保险分会副秘书长、中国衍生品青年论坛副秘书长,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Finance期刊副主编。
供稿:王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