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下午,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主办的论文研讨班第333期在明辨楼304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研讨班特邀朴茨茅斯大学刘嘉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就“如何在国际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法”这一主题与师生们展开了深入交流。本次研讨由陈里璇老师主持,副院长赵大萍、李雪等数名教师及40余名硕博研究生线下参加。

刘嘉老师首先就大家的拒稿经历开始讲述。会议主要包括:常见英文写作问题和避免措施;解答desk reject拒稿率高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desk rejection拒稿;如何有效应对、回答苛刻或矛盾的审稿意见; 如何写好一个文章来赢得审稿人的支持;从审稿人和编辑的报告中了解如何达到期刊发表要求审稿人意见;拒稿的案例分析
刘嘉老师首先提到,当前普通杂志多为季刊,年刊,每年发表的文章较少,而投稿的文章很多,竞争力强。中国作者提交的题目比较集中在某些主题,比如关于数字经济,绿色创新的研究,文章的边际贡献的减少,拒稿率自然在这几年有上升趋势。被拒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边际贡献不够,是被拒绝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理论基础不;三是研究方法,对数据的一些要求;四是对文章结论的讨论不够,需要讲好一个故事。而被拒的最高原因,是所写的文章与杂志期刊的研究领域并不相符。
刘嘉老师还提到关于AI工具在论文中的使用,目前期刊的要求是需要声明是否使用AI工具,并无其他影响。如何去正确的管理AI工具的使用,对于我们写文章而言,在写作方面应该尽量只用一次,而多使用AI会导致加入虚假内容,并且AI写出的语句用词基本一致比较呆板。刘嘉老师还强调文章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逻辑。需要做到简洁并且符合逻辑。因此英文的写作,最好写短句,表达清晰即可。目前也有部分外文期刊限定了字数,如管理学文章正刊6000字,最多不要超过8000字,展示文章的精华部分结论。 JBE一开始要求不超过1000字,不超过45页,JFQA也是如此。文章表达要精炼准确。

随后,刘嘉老师逐步介绍讲解英文论文写作中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首先是最重要的题目,应清晰展现X与Y的关系,如机制重要可设副标题,但避免同时呈现三个变量。题目也可以设问形式呈现,切忌直接中译英或使用“research on”等生硬表达。文章的摘要需精心打磨。内容应涵盖研究内容、X与Y的关系、样本数据、机制渠道、异质性分析等,最后点出研究价值。不同期刊字数要求不一,如金融顶刊约100字,JBE则允许250字并需阐述理论贡献。引言是文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文章的研究动机部分应深入挖掘研究空白,并在第一、二页明确呈现研究问题。建议以现实现象或故事引入,增强吸引力。在书写引言的贡献中。首次发现并不一定是贡献。而是要论证为什么这么重要。论文第二部分理论分析,这是拒稿的第二大主因。需扎实铺垫理论,清晰呈现从理论到假设的逻辑链条。可借助图表呈现理论与假设的关系,一般以三个理论为限,其中重点突出一个核心理论。第三部分研究设计需清晰说明数据来源、变量构建及控制变量的选择理由。最后结论部分,应紧密结合理论假设,阐释结果意义,并进行跨研究对比。如果在自己数据处理无问题的情况下,若与顶刊结论不一致,可深入研究其原因,合理解释差异,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文章。结论部分应重申贡献,并可提出政策建议。
最后,刘嘉老师引入两个审稿回复的案例,指出对审稿人每一条建议都认真回复,对审稿人尊重,即使不显著,也告诉其结果,解释原因。

在讲座结束后,刘嘉老师与我院数名师生就以下问题:“研究动机与研究领域空白的关系”,“如果想再某个方面发展这个理论,是否可以也可以文章的研究动机”以及“如何基于中国数据发表国际期刊,用中国数据讲好一个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激烈的讨论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也为师生未来的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刘嘉老师的学术报告,让我院师生对英文论文的写作规范,如何更好的发表英文期刊有了深入的了解。本期研讨班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会议氛围轻松热烈,此次报告内容新颖独特,为师生们未来的学术科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主讲人简介
刘嘉,英国管理学院院士、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博士、朴茨茅斯大学会计与金融学教授以及创新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主任,曾经就职于利兹大学和索菲尔德大学。她的研究包括公司金融、行为金融、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金融科技、大数据、会计报告和披露和可持续性,以及学科交融领城的研究。她在主要金融、会计、管理学国际期刊发表8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16篇ABS-4和FT50期刊,并出版关于公司治理、可持续性、和决策方面的专著。曾获欧洲管理杂志(EU)、英国管理学院(英国)、西南金融协会(美国)、以及Eurasian商业与经济协会(EBES)的“最佳论文奖”。她的研究被多个媒体采访和发表,包括著名的The Conversation、华盛顿邮报以及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
供稿人:李小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