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学院副教授徐新扩与博士毕业生张少京合作撰写的《全球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在《国际金融研究》2025年第5期发表,其核心观点被《新华文摘》2025年第19期论点摘编转载。


徐新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府人民建议特邀建议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绿色金融与企业减碳机制”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资本市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协决策咨询课题重大研究课题等多个纵向和横向课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等,在 Ecological Economics、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Energy Policy、Economics Letters、Finance Research Letters、《国际金融研究》、《管理评论》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绿色消费信贷:理论基础与机制设计》,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高水平学术论文奖”等荣誉称号,多次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科研标兵”荣誉称号。基于学术研究撰写多份研究专报和政策建议,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

张少京,经济学博士,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讲师,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研究领域为绿色金融、碳市场,在《国际金融研究》、《农村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协决策咨询课题重大研究课题等多个纵向和横向课题。
文章简介
为降低气候变暖带来的潜在性风险,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设立碳市场以应对气候变化。从理论上看,碳市场能够将外部减排成本内部化,激励控排主体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然而,在减碳成本上升的压力下,高碳密集型产业会将生产活动从碳价格较高的地区转移至碳价格较低或未实施碳市场的地区,从而引发碳泄漏问题,影响碳市场的减排效果。作为一种市场机制,碳市场能够通过价格信号约束并激励控排主体采取减排行动,推动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但碳市场的有效运行也离不开政府干预。本文基于2000—2021年全球95个国家的碳排放数据,采用PSM—加权DID模型,从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双重视角分析全球碳市场碳减排现象的合理性,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在不同经济体中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对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发展中经济体,政府干预更有效的促进了碳减排;发达经济体的碳减排则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表现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均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优化路径实现碳减排。本文研究能够为全球各国在减碳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区域合作、精准施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简介
《国际金融研究》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刊,主管单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单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国际金融研究》以探讨国际金融理论前沿、把握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追踪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关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为研究重点,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和特色定位,站在全球及宏观视角,对国际金融及热点问题和中国金融相关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是在国际金融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成为我国政府和智囊部门、监管机构、学术界、实务界等进行国际金融问题研究及决策时的重要参考。本刊连续多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中国社科院)等权威评价体系。本刊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