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年11月13日(周四)12:30-13:30,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主办的首都金融论坛第215期暨论文研讨班第337期在明辨楼304顺利举行。本次研讨活动以“信息技术进步、研发补贴结构优化与社会福利提升”为核心主题,特邀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刘贯春担任主讲人,学院师生通过线下参与的方式,聚焦以企业研发能力和专利产出为补贴依据的中国创新政策实践展开学术交流。会议由陈里璇老师主持,金融学院周开国、何枫、王韧、王姝勋、马思超、陈锐钒、刘贤达、章洪铭老师,经济学院杜鹏程老师及研究生共同参与,现场氛围热烈,互动研讨氛围浓厚。

在大数据、金税三期等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政府监测企业经济活动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这一变化不仅影响着税收征管,也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新的契机。正如会议所指出的,由于政企信息不对称,企业“骗补”行为使得研发补贴政策通常无法充分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最终导致社会福利提升较为有限。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本文聚焦以企业研发能力和专利产出为补贴依据的中国创新政策实践,系统考察了最优研发补贴策略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社会福利改善的潜在作用。政府能否以及如何利用增强的信息技术,更精准地配置研发补贴,从而破解“骗补”难题并提升社会福利?
研究以“金税三期”这一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工程作为信息技术进步的代理变量,展开了严谨的实证分析。核心发现揭示了政府行为在技术赋能后的显著变化:在政策实施后,高专利组获得补贴的概率反而下降。研究解释,这是因为高专利组中混杂着部分“低质量”的骗补企业,信息技术帮助政府将其更准确地识别并剔除,从而使得该组整体的获补概率降低。与此同时,那些最终获得补贴的企业,其获得的补贴规模却显著上升。这表明,资金正更集中地流向被识别出的“高质量”高能力企业,补贴力度加大。这一降一升的证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信息技术进步确实优化了研发补贴的配置结构。
在理论模型方面,文章为阐释上述现象并推演最优政策,研究构建了机制设计模型。模型的核心创新在于引入了政府的信息甄别过程与随之产生的成本。模型设定政府可以投入资源(产生甄别成本)来核实企业申报的类型,而信息技术的进步直接降低了这一甄别成本。通过求解模型,研究发现,随着甄别成本下降,低能力企业骗补的期望收益降低,其骗补动机被有效抑制。由此,政府可以更放心地提高对高能力企业的补贴水平,使其接近社会最优规模,而无需过度担心补贴被“骗补”企业攫取。这从理论上揭示了信息技术通过降低信息租金和缓解激励扭曲来提升政策效率的路径。
研究并未止步于解释现状,而是通过反事实分析来量化政策的实际效果与潜在改进空间。通过参数校准,研究计算出,以“金税三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步已实际推动社会福利提升了约24.20%。进一步的效应分解显示,这其中15.1% 来自补贴总规模的增加(规模效应),而9.10% 则源于补贴结构的优化(结构效应)。模型显示,若能完全按照最优策略配置补贴,社会福利相较于当前水平仍有约19.87% 的显著提升空间。
本研究有力地证明,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能够有效赋能政府,通过优化研发补贴配置来破解“骗补”难题,并已取得实质性福利改善。核心结论是:补贴政策的重点应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未来的政策发力点应在于:进一步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更精准的企业创新能力甄别体系,动态调整补贴策略,将资金更高效地配置给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从而最大化创新政策的激励效果,释放更大的社会福利潜能。
在互动讨论环节,金融学院多位教师围绕模型的理论设定、现实对应及政策含义与刘贯春老师展开深入交流。教师们重点关注了政府信息甄别能力的具体提升机制、模型中技术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以及研发补贴与税收征管体系的现实衔接等关键议题。刘贯春老师结合机制设计模型的核心逻辑与实证研究发现,针对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在优化政策配置中的作用指出,需从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激励扭曲、并精准测算政策的社会福利效应方面发力,推动研发补贴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型,从而实现创新激励政策效率的全面提升。
现场研究生也积极提问,就企业骗补行为在理论模型中的刻画方式、参数校准方法的稳健性、以及未被识别的低能力企业对福利评估的潜在影响等学术问题与刘老师进行探讨。这些互动不仅厘清了研究的边界与深层假设,也进一步深化了与会者对信息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如何科学评估公共政策福利效果这一主题的理解。
本次论文研讨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师生搭建了与国家级青年人才深入对话的平台,更从理论与实证层面为理解信息技术如何重塑政府与企业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对于我国而言,本次研讨的成果为推动“研发补贴”政策创新、完善“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与实践启示,也为学院师生在“信息技术与公共政策”交叉领域的后续研究拓展了思路,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主讲人简介:
刘贯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兴趣为财税与金融交叉、中国经济增长,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管理科学学报》《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以及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等国内外知名期刊。
供稿:王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