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时间:2023年12月5日8:30
答辩地点:明辨楼419
专业:金融学
1.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转型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
学位论文简介:
近几年来,我国的金融科技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金融科技的进步。人民银行关于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明确指出了金融科技在实体经济服务、金融转型升级、风险防范和普惠金融等方面的作用,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发展方向,并推动其转型与提升。本文认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与Schumpeter(1942)的“创造性毁灭”理论十分契合。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转型既能够催生出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和新价值,也会对现有的产品和服务造成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如何抓住机遇与金融科技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优势,实现以科技带动转型,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推动银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转型过程中,对盈利能力产生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不仅为商业银行战略规划和相关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还具有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开展数字化转型、防范金融风险的现实必要性。
本文以2013-2021年我国181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出:第一,金融科技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U”字型曲线关系。尽管在初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将逐渐转变为促使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的积极因素。第二,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开源”和“节流”这两条路径影响盈利能力。业务多元化水平和经营效率这两个效应指标会使“U”字型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加速到达拐点,将抑制作用转变为促进作用,更早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第三,基于对不良贷款率,风险加权资产比率和Z-score的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可以弱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承担能力,资产风险承担能力,破产风险承担能力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为商业银行在风险波动时保持盈利能力提供一个“缓冲”。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五条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切实促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转型,实现盈利能力提升提供借鉴。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金融科技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基于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22(6):1-15.
(2)Analyzing the Effect of People Utilizing Mobile Technology to Make Banking Services More Accessible[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2(04): Volum 10.
2.学位论文题目: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
学位论文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这再次彰显了我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巨大决心。这些开放和改革措施的实施,为国际资本大规模的频繁进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然而,近年来,中国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贸易摩擦不断,供应链断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特别是中美博弈和俄乌冲突导致的全球地缘格局发生变化,会对国际资本流动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资产价格产生深远影响;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长久以来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遭遇挑战。这些新变化,导致进出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发生逆转的风险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在诸多领域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短期国际资本的冲击,可能会对我国资产价格、甚至是宏观经济带来重大的风险隐患。因此,针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有效防范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带来的资产价格波动风险,更好地实施对外开发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就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采用分组对比分析的方式,根据联合国对发达国家划分的标准,将发达经济体归为一组,将与中国具有相似特征的发展中经济体归为一组,通过构建两个面板数据集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从中找出两类经济体遭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后的不同表现及其背后的原因,以期发现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通过分析发现,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影响较为显著,对债券价格影响并不显著;非美发达经济体资产价格反应更为敏捷,但波动幅度小。发展中经济体的资产价格反应迟缓,但波动幅度大。之后本文通过构建TVP-VAR模型,就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资产价格具有时变性,且对每种资产价格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最大。此外,当短期国际资本进入国内并引起某个市场价格上涨后,可能会从其他市场吸引资金进入该市场,并导致其他市场价格下降。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1)地缘冲突、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短期资本流动[J]. 金融论坛, 2023(5): 52-64.
(2)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不同经济体资产价格的影响[J].科学决策,2023(9):64-76.
3.学位论文题目: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
学位论文简介:
2008年次贷危机使各国意识到系统性风险的巨大危害,宏观审慎监管开始受到国内外监管部门以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各国纷纷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宏观审慎监管实践起步较早。银行在金融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宏观审慎监管工作的一大重点。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复杂性特征决定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内生性和传染性。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增强,各国日益增加对国际资本的开放程度,为金融风险在国家间的传染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未来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当前监管框架能否与时俱进。
本文以2000-2021年全球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出:第一,我们首先基于跨国样本评估宏观审慎政策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效果。结果表明收紧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降低银行的个体风险以及银行间的系统关联,从而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我们也集中于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的风险防范成效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证实了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效果。第二,关于国家间银行危机传染的实证结果显示,国家间的金融业务往来会导致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跨国传染。具体而言,当金融关联国发生银行危机时,本国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也相应增大。而本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能够降低跨境资本波动,从而抑制来自金融关联国的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第三,我们引入国家文化进行讨论。实证结果显示,宏观审慎政策防范风险的效果会受到国家文化的影响。具体而言,高权力距离、高不确定性回避、高长期取向文化对宏观审慎政策防范风险效果产生积极影响,而高个人主义、高男性气质、高享乐主义则发挥消极影响。本文为理解宏观审慎政策影响路径提供文献补充,有利于监管部门对当前全球宏观审慎政策效果进行全面和细致的认识,为中国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提供政策建议。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1) Macro-Prudential Policy and Bank Systemic Risk: Cross-Country Evidence Based on Emerging and Advanced Economies[J].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2023: 1-13.
(2)宏观审慎政策、国家文化与银行系统性风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录用待刊.
(3)银行流动性创造与系统性风险——基于同业视角的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录用待刊.
(4)地方债务融资、监管套利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兴起[J].南开经济研究,2023(04):143-162.
(5)政府监管、市场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3,38(04):143-160.
4.学位论文题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金融化与企业融资决策
学位论文简介:
本文基于融资约束视角构建企业融资决策分析扩展模型,采用2008-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金融化与企业融资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时变性导致企业对融资的需求和风险判断发生变化,金融化的提升对上述变化具有重要的渠道作用。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财务策略和抗风险能力的差异在融资决策时得到体现。本文详细阐述和验证了以往文献中偏重债权融资的原因、结论和机制,通过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以及金融化水平影响企业在不同融资渠道下的决策机制,反映出融资分析模型在不同融资渠道下的有效性。本文拓展了融资约束的研究视角,构建了新的金融化指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测度方法。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1)经济政策变动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J].金融论坛,2022(02):51-60.(CSSCI 源刊);
(2)Delamination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Stock Price Synchronicity——Evidence from China’s NEEQ Market[J].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2023(09): 614-623. (SSCI 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