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刘英老师,作为我校的校外导师,应邀做题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主题讲座,主要从“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的金融机遇和“一带一路”风险与误区三个方面讲解。
刘英老师开篇以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为切入点,以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为背景,阐述了“一带一路”的内涵、必要性及合作重点,回顾了“一带一路”建设五年来取得的成绩,与10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3份共建协议,五年投资超过700亿美元,贸易超过5万亿美元,提供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刘英老师紧接着讲诉了“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指出美元的“特里芬难题”要求建立多元的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总结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及取得的成绩,但是进展仍然曲折;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有重要影响,将会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随后,刘英老师重点讲解了“一带一路”的金融机遇,主要梳理为以下十方面:多边开放性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政策性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商业银行及保险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资本市场提供直接融资;各类资金平台提供支撑,如丝路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提供助力;能源金融逐步发展;绿色金融如火如荼;数字普惠金融前景广阔;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加大,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一带一路”金融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如国际金融机构力量有限等。刘英老师利用客观数据、辩证视角、发展眼光看待不足,而有些误区是西方媒体抹黑当正确认知“一带一路”,指出不足之处也正是机遇所在,同学们深受启发。在讲解过程中,刘英老师利用蒙内铁路和中老铁路两个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建设“一带一路”需要金融力量推动项目的落实,而项目则为当地和投资者带来了良好收益,从根本上将老挝“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将根本改变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提升人民福祉。最后,刘英老师给同学们阐释了“一带一路”可能的风险和国际国内存在的误区。刘英老师指出,“一带一路”主要存在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环境风险等。她提醒同学们应客观、理性看待风险,实际了解“一带一路”建设情况。也正是因为国际国内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认识不够深入,对“一带一路”存在一些误区,刘英老师从多年研究经历和走访实践的经验驳斥了这些误区,她指出“一带一路”不是马歇尔计划,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债权帝国主义”,而是利益共同体;投资并非得不偿失,而是责任共同体;不是地缘政治威胁,而是合作共赢;不是过剩产能转移,而是国际产能合作;不是单向“走出去”,而是互联互通;不是政府主导,而是企业主导。针对风险和误区,刘英老师表示,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构建“一带一路”金融安全网。
讲座结束后,有几名同学提出了一些关于“一带一路”的问题和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工作的疑问,刘英老师一一解答了几名同学的疑惑。并激励大家从学习阶段就深入了解并积极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事业中来。大家表示通过刘英老师的讲解,对“一带一路”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深刻理解,对我国的金融发展有了更大地信心,未来将会把握时代潮流,抓住金融发展机遇,成为国家需要的金融人才!